他曾在数学领域仰望星空,心中明算万象,手中演绎无穷;也曾走在乡间田野里细品文化芳香,寻找文化踪迹,赓续历史文脉。他就是苏文龙研究员,他研究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四次登上广西颁奖台领奖,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初见苏老,就感受到这位“文理兼修”的老人身上的才华与修养,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形容苏老最为合适。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做过烧石灰窑、挖高岭土、撑船郎、码头搬运工、水木工,磨练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在谋求生存的逆境中坚持自学,因为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智力让国家富强”。
苏文龙四次登上广西颁奖台领奖留影之一
笔走龙蛇 数届独步
苏文龙读中学时沉迷数学,理科基础扎实学习成绩拔尖。“数学犹如啃古文,不容易也不太难,非常有趣。”
改革开放后,国家百废待兴,各种全国性数学竞赛应运而生。苏文龙钻研一道数学竞赛难题时,很快就走进了探索拉姆塞(Ramsey)数的神奇之旅。拉姆塞数是图论和组合数学研究领域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截至2000年,全世界顶尖数学家仅仅计算出无穷多个拉姆塞数之中的10个准确值、129个近似值。苏文龙及其合作者获得41个近似值的最好结果,在拉姆塞数下界的研究领域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当问到为什么会挑战世界数学难题时,他回答道:“兴趣啊!当然我觉得我可以。”如今我国学者在数学科研领域取得众多成果,这既有苏文龙这样老一辈数学家的拼搏,也有青年学者的努力,更是国家政策的支持。
苏文龙所研究世界数学难题——Ramsey数的下界。自1997年起,以苏文龙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权威期刊,获得了美国数学会前主席R.L.Graham署名推荐发表于美国《应用数学通信》,他的科研成果被国际承认,为中国数学界赢得了声誉,也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
2002年1月8日在广西科技进步奖展览馆留影
桃李芬芳 育人有术
百年树人,教育为先。1983年秋,苏文龙从长洲中学调到梧州七中,长期把关高三理科数学,精心讲课,答疑解惑,令学生折服。经过长期探索,他独创一套独特数学解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教班级的高考升学率与梧州市一中不相上下,1959-1992年在当时全国高中重要数学联赛中,梧州七中在苏文龙的独创数学教学方法教育下,他的学生取得了较好成绩,从而得以证明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995年秋,苏文龙被调到梧州七中任教。2000年春,苏文龙又被调到广西大学梧州分校,被任命为科研处处长。他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效果良好。苏文龙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地向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受到学生敬仰。
苏文龙的学生中国电信梧州公司龙圩分公司的经理钟文昌说到:“在我的印象中,苏老师一直都是一位知识渊博、乐于助人的老师,他的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跃,同学们都很喜欢苏老师。我们常常去苏老师家里,他给我们复习功课。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上也是如此。苏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告诉我在看待问题时,不要只看某一方面,要多角度,辩证地看待。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临退休前,苏文龙向梧州学院提交了一份“帮扶计划”,积极帮扶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他们顺利晋升职称。
“泗”水长流 历史如歌
“文以载道,史以明智。”2008年,苏文龙退休后成为挖掘乡村文化宝藏的献宝人,“耄耋翁垂垂老矣,必需尽快抢救他们的残存记忆,以免家乡历史被湮灭!”苏文龙带领团队拜访众多当地村民,记录其口述历史,印证古籍史料,在报刊上发表了近百万字文章,让世人知道泗化洲曾有“贡品荔枝下俚歌”的古代辉煌。
高歌同唱画堂前,叻~叻
俚句呼开祝寿天。下~俚
趁此芳辰祈福愿,叻~叻
神恩广被庆千年。下~俚
翻开《下俚歌史话》的书卷,我们看到泗化洲汉代先民随着运输小棵贡品荔枝树的船队进京,在汉水之滨的楚国故都学会“下里巴人”之歌,然后唱着“叻~叻”的古楚歌谣随着运贡船队回乡,历史悠久的下俚歌就如文化瑰宝般永远闪光发亮。
2016年元宵节演讲
苏文龙曾任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出版了史学专著《泗化洲古代史》《下俚歌史话》。2003年,苏文龙开始为《泗化洲古代史》做准备,2015年正式动笔,2018年6月初稿完成,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梧州学院西江流域商贸文化博物馆的建立提供材料参考,推动泗化洲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为下俚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支撑材料。10多年来,苏文龙首倡的下俚文化节每年元宵节如期举行,下俚文化得以延续。
百年风霜,大国崛起,如今国家繁荣昌盛,先辈们用拼搏和努力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中国精神”,苏老亦如是。
苏文龙如同一位智者,于教育之土中深耕细作,于数学之海中璀璨夺目,于守护家乡文化的长河中,步履坚定,情深而志远。
[文:大学生通讯社 何晓美 朱宇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