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和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逻辑,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全球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引领。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在不断推动和拓展现代化新道路的进程中彰显其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华文化沃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底蕴和特色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和现实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理论架构和制度的确立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和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创造出来的文明新形态,深深地刻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彰显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基力量。同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和平繁荣和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为指导,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因为揭示资本主义的必然失败而饱受资产阶级的质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和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先后失去政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急剧转变。这一过程更是固化了资产阶级人士对于社会主义的偏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然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用事实辩驳了这一谬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表现,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积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之中,为了正确领导人民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对其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催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现代化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寻的目标,其概念发轫于西方。西方国家大力宣传西方式现代化的先发性、优越性与唯一性,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当今世界唯一的模式,经历由资本现代化塑造的社会现代性状态是历史的终结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然而事实证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西化”甚至会导致经济停滞与政治秩序动荡。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摒弃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弊端,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挣脱了西方现代化唯一性的思维束缚,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同时丰富了全球的现代化体系,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历史经验与成功范例,也为世界的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现代化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多选题。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探索建设而成的伟大成果,是世界性的伟大成就,是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将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推动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开辟人类文明形态新境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闪烁其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价值·困境·路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