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雄,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副教授,梧州市高层次引进人才,现是梧州学院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任课教师。主要从事功能环境材料和水资源回用技术研究。
年仅37岁的他,连续两年荣获梧州学院“科研先进个人”称号。目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SCI论文26篇,第一作者13篇,通讯作者10篇。申请专利5项,授权3项等等。研究领域涉及功能传感材料、荧光材料、抗癌活性材料和光催化材料,主要以功能环境材料为主,并把功能环境材料应用于光催化降解工业焦化废水原水和尾水,实现废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回用。
多年来,秉持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李石雄老师每天都忙碌在教学、科研的一线,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征途中心无旁骛、坚毅执着。
聚焦前沿,潜心研究
科研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无人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李石雄老师与梧院在2019年3月结缘,他回忆到:刚来梧院的第一年是最艰辛的一年,那时的科研资源非常紧缺,整个专业科室只有五名教师,实验室也较为简陋。这期间,他尝试了担任许多角色,担任不同年级的多门课程的教师,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科研管理岗位。他抓住科研前沿政策的机会向上级提交申请,在学校的共同协助下建设实验室,不断完善实验基础设施,经过四年的时间,如今让每一位学生都实现了有一套实验操作设备,这些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个个角色也见证了他成长的蜕变。
李石雄老师在办公
同时,李石雄老师担任国外知名杂志《ACS Omega》、《Chemistry and biodiversity》、《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等审稿人,梧州市水资源管理专家。即使在科研成就硕果累累的情况下,李石雄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松懈,潜心专研学术,不断提升专研学术,不断挑战自我。他说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聚焦前沿,才不会被这时代的洪流冲走。”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李石雄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科研上,研究是一个漫长而专注的过程,他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有空余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研究,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他认为,只有精益求精,深入教研,才能够成为一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科研人员。
保持热爱,开放交流
李石雄老师提到:“如果科研工作者对科学没有追求和兴趣,没有深沉的热爱和专注,没有一颗沉着冷静的心,那么科研之路很难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他将通过用前沿科研成果的例子引入课程,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分析的简单有趣,通过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环节,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他提到:“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带动学生探索科研之路。”他的课堂,学生总是活跃积极,畅所欲言,大胆操作,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则做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
李石雄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知识学术讲座、交流会,分享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报告,与学生进行积极问答互动,鼓励致力于科研工作的老师们积极探索创新团队的建设,向资深的老师请教,大胆的发表论文,发展自己的优势。
李石雄老师和学生们
勇于创新,服务社会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唯有创新者能紧跟时代洪流。科研、学术只有联系实际,脚踏实地,面向社会基层,服务于当地的发展,才是科研工作的意义所在。
李石雄老师进一步弘扬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将科研化作实实在在的成果,是他始终坚持做的事。他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当地政府“出谋献策”,如当地西江水域的自然环境保护与废水的深度处理、资源化回收等问题。积极探索,不断更替旧技术,开拓出新课题思路,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应用到社会的实际生产中。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科研之路上他付出的是汗水与心血,收获的是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硕果,砥砺深耕,敢于创新,他对学生给予祝愿:希望学生不要局限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大胆“走出书本”,勇敢探索科研,用实践检验真理,努力培养成为多方面科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