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优秀科研工作者
赵立研,47岁,本科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现为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14年任教,主要在哲学教研室(先后隶属于文法学院和马院)教授中国哲学;2014-2015年度四有好老师;2021年获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021-2022年度年获得优秀科研工作者。
赵立研老师于199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就职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后更名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大桥室。“这几乎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桥梁设计院。在这里,我曾经参加设计过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参与过我们国家第1个承建的欧洲桥梁,位于贝尔格莱德的泽蒙一博尔擦大桥的设计。”赵立研老师说道。
赵立研老师
复兴国学的理科生
2004年,赵立研老师辞去了设计院的工作,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方向的研究生,2014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在那个时代,国学热方兴未艾,我们专业当时有近一半是抱着复兴国学愿景的理工科同学。2014年我来到了梧州学院,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也算是得偿所愿”,赵立研老师说道。
“我们那一届哲学方向一共毕业了40多个博士,其中优秀博士论文只有4篇”。而赵立研老师的博士论文也是北京大学哲学专业2014届的优秀博士论文之一。赵立研老师潜心专研学术,不断提升专研学术,不断挑战自我。“记得毕业的时候张广保老师跟我说,不要急于将博士论文发表,要在手里面至少沉淀5年。我这次所获得的国家社科,就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坚守初心
面对现今科技发展大势,惟有坚守初心者进,惟有坚守初心者强,惟有坚守初心者胜。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搞科研只要肯坚持和努力,总会有收获。赵立研老师说:“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科研环境之中。年轻的学者如果不能马上冒头,就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的科研成果往往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这恐怕是我们科研工作者需要反思的。所幸我们学校科研环境比较宽松,能让我从容地度过了这几年过渡期,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国家项目。”
不断创新
岁月奔腾,弹指一挥间,赵立研老师已经在梧州学院工作9个年头。他谈到,“我在博士毕业之后,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中,当时哲学专业刚刚成立,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为我们哲学的学生找一个更好的未方向,我们教研室几个老师一起决定带哲学系的学生考研”。
赵立研老师所教授的是中国哲学史,是考研专业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在日常教学中,他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积极将研究成果有机运用于教学,通过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着繁重的教务工作,赵立研老师仍然会坚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时刻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总结,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所带班级成绩均非常优异,这些年来的考研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在赵立研老师等教师的带领下,考研率是整个学校最高的。甚至有部分学生到985、211等学府,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等读研深造。
赵立研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教研并举
教学与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其实大学教师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么轻松。”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有科研工作要完成。赵立研老师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讲到,“教学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辩证的关系,既有教学相长的优点,也有相互占用时间的矛盾。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学校,我们教学中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会更多一些,而科研多涉及到当前的前沿争议,所以二者之间更多的是矛盾关系。
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也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教师思考的事情。“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大多数时间处于隔离时期,反而让我获得了一大段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终于把老师论文中最关键的印度数论哲学这一块搞清楚,2021年顺利获得了国家社科。”
教研促发展
在赵立研老师看来,“科研一定要严谨,不能有‘差不多’和‘大概’心态,科学研究就是要做到避免假象,做到去伪存真。”
多年来,他始终秉承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坚持在教学、科研的一线,全心全意干事业,为科研事业,为学生坚持探索,无私奉献着。
面对如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断投入科研新领域,面对着新机遇,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促进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赵立研老师说道,“对于一同致力于科研的同事们,期待大家不忘初心,共同勉励,相信付出就有回报,一同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赵立研老师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