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深化新内涵
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杨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审议。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扎实推进清廉学校建设,以“申硕”为抓手,聚焦内涵质量,聚力攻坚突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强化政治统领,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有力。
党委发挥头雁作用把牢政治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党组织、团支部、学生社团,策划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组织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中央宣讲报告,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召开党委常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组织民主党派代表、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全校思想,汇聚各方力量,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面向广大师生开展宣讲会41场,参加人数4500多人,发布相关新闻稿73条,微信公众号推文19条,抖音视频5条,营造了浓郁的学习宣传贯彻氛围。
——以清廉学校建设为抓手,党的建设持续深入。
清廉学校建设走深走实。学校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及“十条措施”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细落实工作任务。组织“清廉+”系列活动,先后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四知堂”廉洁教育活动、家风建设专题讲座、清廉文化进机关“七一”晚会、领导干部“追寻红色足迹、建设清廉梧院”专题教育培训班、廉政建设倡议书、领导干部廉洁家访活动、基层党务干部行动学习培训班等,涵养优良党风、清明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
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建E家管理系统,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党支部书记工作量核定办法。培育创建党建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通过验收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工作,推荐星级党支部27个。组织教师党员400人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干部工作扎实有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化水平,选拔任用13名中层干部,其中正职5名、副职8名,轮岗交流中层干部7名,选拔任用正科级干部4名。派出7名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奋战在乡村振兴工作一线。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选派8人次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培训,300余人次参加各级专题网络培训班及干部网络教育培训。
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和阵地管理。组织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3次,召开分析研判会3次。协助开展全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审批备案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共68场次,开展二级网站全面巡查2次。
执纪问责精准到位。聚焦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项目投资、合作办学、招标采购、招生入学、收费资助、人事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廉政风险,开展排查防控,制定廉政风险清单,及时预警纠错。接受信访举报18件,处置问题线索10件,立案4件,结案3件,处分3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个,批评教育8人;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处理86人次,集体谈话62人次。
——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打好“申硕”攻坚战。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坚持引育并举,围绕“申硕”攻坚任务,积极搭建引才平台,提高人才引进精准度,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引育博士161名、硕士126名,聘请客座教授7名,引进人数创历史新高。推进“博士培养计划”,支持94名教职工报考博士,1名博士后进站。加强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签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47名教师获得硕士生招生资格。选派4名教师到兄弟院校访学和进修。
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强化内涵质量,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显著,5个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工作取得新进展,2门课程被确定为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2名课程负责人被确定为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个团队被确定为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师培训常态化、多样化,完成教师教学能力培训1346人次。教学竞赛取得近年最好成绩,3个团队获全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2人获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教师教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获立项自治区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9项。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出台10余个教学管理制度,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组织15个本科专业完成综合评估。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升级,建设网络教学云平台及课程库,为师生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高效的“泛在服务”。北片区多媒体教室和标准化考场建设项目即将完工交付使用,将新增多媒体教室100间、标准化考场111个。新建成大学生普通话测试中心1个、英语听说测试室1间。
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推动“双一流”建设,完成“信息与通信工程”广西一流学科(B类)建设方案专家评审认证。大力夯实学科体系基础建设,加强校级一流学科培育工作,制定出台《梧州学院一流学科培育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开展校内一流学科遴选评审,确定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资源与环境为校级一流学科(培育),落实年度资助经费150万元。完成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内容和方向更趋科学。
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广西科技计划项目10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获第十七届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创历史最好记录。加大科学研究服务力度,深化科研平台管理,支撑硕士点建设。增设循环经济研究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助力。
学生工作质量迈上新台阶。坚持以生为本,4697名毕业生顺利毕业,4255名新生如期报到。创新形式,以书记有约、校长下午茶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建成广西高校首个国防教育展厅,学校入选第一批全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B类建设单位,1个辅导员工作室获评为首批广西高校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学校成为广西高校心理互助共建群组牵头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获评为标准化建设A类单位。建立适应疫(灾)情等突发事件学生资助工作应急保障机制,资助学生超过3万人次。“梧院学工”微信公众号多次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最受欢迎的100个公众号,“梧院青年”微信公众号长期荣登广西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榜首。
——坚持目标引领,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落实议题督查督办制度,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修订《梧州学院章程》,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印发“十四五”规划,稳步推进管理体制上划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
——扩大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合作格局不断优化。
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做好粤桂高校交流合作专项工作,全力配合推进专业带头人赴粤交流学习,为粤桂高校搭建交流平台,粤桂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交流会已连续举办4期。继续推进广西大学对口支援我校,抓好与广东财经大学的友好合作框架协议落地,为服务广西全面“东融”战略创造新契机。与北流市人民政府、岑溪市人民政府、神冠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毕业生招聘、学生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广西美斯达集团、金海不锈钢有限公司分别在我校设立“美斯达奖学金”“金海奖学金”。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北片区综合教学楼、阶梯教室、实验实训楼、职业实训楼,新增建筑面积16.45万平方米。落成光华片区留学生公寓楼,新增留学生公寓512套。绿化美化校园,我校被认定为自治区绿色学校。完成仁爱湖改造项目,完成图书馆穹顶修葺工程。
——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保障取得重要突破。
教职工限价商品房建成交付使用,教师公租房项目复工并完成建设,解决了50多名教职工编制和待遇问题,“啃掉”困扰学校多年的民生工程难题。及时调整工资待遇,教职工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做好就业服务,学校领导班子走访企业103家,搭建实习实训基地8个,为毕业生提供岗位22000多个,连续9年被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
——压紧压实责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落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好师生健康数据采集和上报,合理加强校门出入管理,及时回应师生有关疫情防控关切,组织开展核酸检测17轮,检测人数达27万人次。加强反诈宣传力度,诈骗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7%。完善9个安全应急预案,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校园安全专项整顿,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攻坚年建设,实现“四个不发生”目标。
2022年,我校还稳步推进了统战、留学生管理、财务、审计、工会、资产管理等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回望这一年,学校围绕“申硕”攻坚主目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豪迈,啃下了许多“硬骨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梧院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对为学校教学事业付出辛勤汗水的全体梧院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指出了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内涵建设的发展机遇,也吹响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当前,我校的改革发展面临着多重机遇。
一是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出国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为我校构建产教融合协同体系与合作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实现内涵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指明了方向。二是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发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为学校根据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来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三是广西实施“东融”战略。广西和梧州正对接大湾区市场,承接大湾区产业,借力大湾区发展。我校地处广西东大门,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四是学校管理体制完成“上划”。学校管理体制实现由“区市共管,以市为主”调整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增强,办学资源进一步拓展,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五是建成北片区迎来新机遇。随着北片区建设项目的建成使用,学校各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备,办学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工作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非进不可的阶段,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国家实施“双一流”重要战略,高校之间“内卷”更加激烈。区内部分同级同类院校逐鹿八桂大地,异军突起,部分已率先突破硕士点建设,我校正面临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治理体系还需要持续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依法治校力度有待加强。二是“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还需要强化,学生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创新不够。三是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亟待优化,人事改革不够深入,人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四是学科资源统筹不够,新的增长点和潜力挖掘不足,重点培育不充分。五是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建共享共赢的机制还不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成效还不明显,未能真正建立常态化对口支援交流合作机制。六是现有科研学术成果水平、成果转化率较低,省部级以上科研团队及科研平台偏少,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相对匮乏。
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应当通过高质量发展去解决。面对机遇,我们要找准发展改革方向,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面对挑战,我们要奋进新时代,深化新内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敢啃硬骨头,以坚定的意志和改革魄力,提高工作水平,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2023年工作计划
同志们,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学校还将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未来五年的发展确定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巩固清廉学校建设成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依法治校助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持续推进“申硕”攻坚和“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稳的步伐开拓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政治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到学校党的建设各方面各环节,以党的建设统领内涵式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保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和领导改革发展,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全过程。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开展宣讲、解读、研究、阐述、实践活动,增强思想引领作用。巩固清廉学校建设成果,强化党建主体责任,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培育特色亮点,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示范校、示范院建设,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精准把握运用“四种形态”,持之以恒改进作风,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高质量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第四次党代会将对学校未来一段时间工作作出谋划和部署,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会议。我们将深入讨论,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攻坚克难,促进学校办学条件、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促进校园政治生态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举全校之力冲刺“申硕”工作。
牢牢把握“申硕”工作战略窗口期,对照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审核条件,制定责任清单,跟踪督办,强化责任抓落实。不断凝练特色,牢牢把握国家和广西的重大战略需求,突出重点抓落实。在巩固加强原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等四个学科基础上,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学科评价机构开展评估。进行“申硕”攻坚冲刺,动态盘点“申硕”指标完成情况。高质量推进自治区级一流学科(B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建设,高标准培育校级一流学科。借助广西大学对口支援,推动广西大学梧州研究院建设,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心。不断积累研究生招生、教育、管理经验,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立足学科建设需要,围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提升人才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校院两级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增强人才引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主权,优化人事综合改革制度,充分激发队伍整体活力。改革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业绩评价机制、职称评聘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抓住人才成长全过程的关键节点和突出问题,重点关注引进、培育、使用、评价的制度设计。
——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 “三全育人”大德育格局,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持续锻造政治素质强、政治站位高、国际视野宽、“五术”要求精的梧院“金师”;聚焦专业内涵建设,继续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课程质量提升,继续打造模块化的三融合课程体系;聚焦产教融合发展,接力打造政校行企多元参与的开放办学体系;聚焦教学评价改革,继续提升三期三级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质量;聚焦质量文化建设,努力搭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教学质量文化体系。
——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服务体系。
成立“梧州学院科学研究院”,加强校内科研平台管理,助力科研人员形成合力进行科研攻关,产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
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向东南亚和“一带一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紧盯广西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紧盯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争取标志性项目、标志性平台、标志性成果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
——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紧盯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目标,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重点学科,遵循“扶强”“扶需”“扶特”原则,全面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发挥对相关学科的牵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强化学科品牌特色建设,精心凝练出1—2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着力推进综合改革。
推动落实学校章程及“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着力提升治理水平。狠抓作风建设,继续整顿“文山会海”,把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修订完善《梧州学院职能配备、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完善学校机构及人员设置。实施《梧州学院科级以下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岗位调整配置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梧州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办法》,开展岗位设置与全员聘用工作。做好科级以下人员的调配工作。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激发干事活力。
——着力改善办学支撑保障条件。
完成北片区体育田径场及附属设施建设,开展北片区项目竣工验收,实施仁爱湖大渠改造、行政楼和图书馆卫生间改造。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启动新学生宿舍前期工作,提高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项目,重点筹划及实现“一网通办”。全力做好筹资融资工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打造全方位开放办学格局。
适应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促进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办学的格局。主动融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的教育合作交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交流互访、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常态化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强化与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及地方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作用,争取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支持。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楫者先,勇为者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昂扬向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奋进力量,砥砺深耕,笃行致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