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是她的座右铭。回首四年,她有两大幸事:一为坚持法学专业,二为成功入党。
她是潘宇,来自法学院(原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1班。大学期间,她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称号,获得优秀学生三等奖奖金等荣誉。“区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为她的四年画上一个句号。
学法之路:从迷茫到热爱
和法学结缘,是一场意外。填报志愿时,喜爱写作的潘宇,是奔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去的,一分之差,使她成为了2018级法学院的一名学生。
既来之则安之。大一时,潘宇基本按课程表上的安排来学习,一个学期下来,她曾想过要转专业。让潘宇真正喜欢上这个专业的,是当她在课堂案例中,用法条解决掉一个案件的核心问题时,她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舒畅感。潘宇动摇的心逐渐坚定。
潘宇认为学好法学,需要“敢想”、“敢说”,二者缺一不可,否则知识永远是一朵不盛开的花苞。前者建立在理论和案例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后者则更考验个人的逻辑能力和文化底蕴。潘宇对记忆和书写较为掌握,辩论方面却是短板。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她尝试报名参加法学院开展的辩论赛,赛前潘宇和她的团队查看各种资料,并假设对方辩驳的维度。当轮到潘宇的三辩时,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说好自己负责的部分!”虽然没有胜利,但过程却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潘宇还和同学设计“法律援助”的项目,参加大创比赛并获评国家级项目。项目初心是围绕本校学生在创业时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与难题,进行公益性的援助。当时正值疫情隔离在家,项目未能落实,成为她心中的小遗憾。“这次活动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潘宇说道。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实现自我的种子,也埋在了潘宇的心底。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潘宇的眼中,法学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存在,刚,是底线的刚;柔,是道德的柔。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如她一样。
舍友郑兴媚第一次见到潘宇时,对她的印象是“白净、文艺、有着一张文科生的脸。”可在面临选宿舍长时,她跳了出来,自告奋勇成为大家四年的舍长。随后,她组织舍友们购买宿舍的用具,一同打扫卫生。一点一滴的相处中,潘宇逐渐和大家打成一片,小小的寝室里常传来欢声笑语。
社团陆续招新,潘宇如愿的加入法律协会和法学院学生会(原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的外联部。在这期间,她学会学校里每一个活动展厅的设备操作。后来,她主动担任外联部的部长,学着带领一个部门。校运会在即,前期准备尤为重要,潘宇一刻不能松懈。她提前与商家洽谈需要的帐篷等物资,组织其他成员一同采购。活动当天,变数更多,事事需要她兼顾。潘宇说:“我有时候就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填到哪里。”这份责任感伴随着她,即使是空余时间也少有娱乐,而是抓紧补上专业知识。
刚,是责任的刚;柔,是待人的柔。
曾在高中时,潘宇读过一本《周恩来传》,书中的内容使她对党组织产生向往。入学不久,潘宇便递交入党申请书。每至闲暇,她选择参加社区支教、校园环跑、青年志愿者彩虹桥行动等公益,在行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路遥知马力,潘宇不曾退缩。成为一名党员后,她选择留在党支部委员会中担任副书记,发光发热。当别人因没能如愿成为发展对象而气馁时,潘宇组织其他成员一同讨论对策,安慰与鼓励他们。
学有所得,再攀高峰
法学如春风润物般,影响着潘宇的日常生活和看待世界的目光。平时,她更会对重视自己的信息隐私,提醒家人要防诈骗。也用自身知识帮助朋友,半工半读的朋友曾询问潘宇,客户对于产品的售后问题相关的法律问题,潘宇在查阅各种知识后给出恰当的回应。在上网冲浪时,她常被各种案件吸引,从而不自觉的分析起来。
毕业后,潘宇在家乡的法院就职,负责整理案件。法院的工作流程她了然心中,实际操作却更显细节、专业。有一回,潘宇接到拟写调解书的任务,文书类工作讲究严谨性,这对于缺少工作经验的她而言,是一个挑战。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潘宇便会主动向长辈请教,“案件有其共通之处,也有独特的地方,要一一分析。”潘宇说道。
百尺竿头,须更进一步。工作期间,潘宇没有停止追逐的脚步,报考了家乡的公务员岗位。备考期间因疫情考试延期,潘宇的复习战线被迫拉长,原先的记忆计划被打乱,整个人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这时的她,选择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下来,听音乐放空自己。“学习要劳逸结合,太过压抑会适得其反。”潘宇认为。越努力越幸运,考试时潘宇正常发挥,一举上岸。
四年时光,她直面疾风,不言放弃。“困难是一时的,虽然当下很痛苦,但历尽千帆后,发现收获远比痛苦多。”提及困难,潘宇这样说。在未来,潘宇希望能报考研究生,更上一层楼。
[文:大学生通讯社 黄紫璇]
潘宇在学习法学知识(潘宇提供)
潘宇(左一)在党支部开会(潘宇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