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连串因缘际会交织而成的过程。人生的规划就是选择舞台,发挥自己才华,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四年里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兴趣点及潜力对于本科期间学习生活中尤为重要,这一点会对人生有重要的影响。”谈起对历史的兴趣,陈宇思如是说。
陈宇思,武汉大学中国史博士,现任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民间文献与区域社会经济史。从游戏玩家到历史学博士,他与历史结下了密不可分的情缘。
出人意料的是,陈宇思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电子游戏。《帝国时代Ⅱ》这一款充满着80后一代人回忆的游戏,同时也深深刻在了陈宇思的脑海。谈起《帝国时代Ⅱ》,他的眉眼充满笑意,跃跃欲试,仿佛瞬间拉回到当时的游戏场景。这是一款反映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即时战略类游戏,进入游戏界面可选择大不列颠、法兰克、条顿等23个文明,游戏背景从青铜时代跨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亚大陆和美洲文明。这种有异于教科书的科普方式微妙地牵引着陈宇思,这使他逐渐沉迷于历史的奥妙。在初中、高中的六年,他翻烂了一套六卷本的《世界五千年》。
林语堂有言:“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人对一件事有了痴迷,才能专注,进而有所成就。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痴迷,正在云南丽江就读对外汉语专业的陈宇思决定跨专业报考云南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然而,考研之路并不容易。2007年8月底,陈宇思孤身一人来到云南昆明。偌大的城市,孤独感从四面八方涌来,仿佛要把人吞噬,随之而来的,还有当年在BBS上充斥的“普本考录比普遍偏低”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太阳下山了,夜里也有灯打开”。他坚信,所谓无底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随后,陈宇思在高中同学的帮助下,来到了云南大学的东陆校区。
“不能忘,也不敢忘”。后来回忆起这一天,他面色淡然却也依旧怀念。迷宫般的校园,小到一花一草,大到每一栋楼,都好像在说“生人勿进”。他带着夹杂恐惧的热情,终于在一个上午的摸寻中找到云南大学历史学系办公楼。小心翼翼的敲门声响起,“什么事?”“老师,我想报考云南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带着些许自卑与不确定,他支支吾吾地说着。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对于他要跨专业报考的想法表示非常支持,并热情地给予他相关资料目录,同时对他的信念与勇气给予了肯定。这于当时的陈宇思而言是惊喜的,莫名的力量使他离梦想越来越近。
学习的道路正式启程。带着兴奋与喜悦,他匆匆地吃了两口午饭,便立即快马加鞭地前往指定书店购买资料。双手握着备考的资料目录,他一头扎进书店,像手上拿着藏宝图的寻宝者,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整整20几本书,他满载而归。此时的他,刚刚结束大二的学习生涯,准备开始大三的学习。除了每天的中文专业课,这些淘回来的书侵占了陈宇思的大部分学习生活。
这样的生活持续一年多,考研初试渐渐逼近。他开始意识到致命的弱点——英语,于是在跟母亲商量之后,2008年暑假,他去广州花了九百块报了一个考研英语冲刺班。世间总是奇妙的,他不曾想到就此与中山大学结缘。“它在向我招手,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他开始将目标瞄准中山大学。“每天草草地解决早餐就步行前往学习点,中午没有午睡,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都是在快餐店度过的。上课几乎不能走神,生怕记不住老师的知识点,脑子飞速运转,学得下也得学,学不下也得学。”在学英语那段时间里,他常早早起床步行至培训班学习,中午吃饭歇息都在半个小时里。那时候还没有外卖,陈宇思一般是下了课就往培训班旁边的快餐店跑,解决完午餐也快到了上课时间。课上的老师讲的很快,没有现在网课的暂停可说,所有人都在埋头做笔记。20天的考研冲刺班于陈宇思而言是十分珍贵的,每天高速的学习压力也练就了他的耐力,在大家喜迎北京奥运会赛事之时,考研人依然笔耕不辍。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从众心理而选择考研,但他不是,他是真心热爱历史,所以再苦点也会坚持下去。每天从培训班回住处,陈宇思都会路过中山大学。他总爱到里面走一走古木参天的小道,看一眼中轴线上的孙中山塑像,在这闲逛里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2009年,陈宇思以复试成绩第一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专业录取,就读中美关系史方向。考研初试结果出来那天,陈宇思很平静。当年的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史方向的硕士招生名额只有5个,其中有4个名额属于推免生,只剩1个名额留给统考生。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希望渺茫。他知道自己从选择跨专业考研并通过初试,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了,但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虽然复试已过去多年,但现如今陈宇思仍清楚记得当时自己前面两个女生进去面试时紧张的神态。后来复试结果出来,陈宇思排名是第一。“我们喜欢学霸,但同时也青睐有潜力且愿意为之奋斗的人。”主考官如是说。让导师称赞的,不只是从普通本科院校跨专业报考“211”的勇气,更是非专业学生却有着和专业学生一样深厚的知识背景与理论积累。对于学习历史,他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高中时,他的历史成绩常居年级第一。常有同学问他历史怎么学好,陈宇思则认为学习历史更多的是感悟为主,依靠记忆来学习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学历史,只是为了考试而学。“学习历史需要形成构建所处历史场景的思维,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最有利于记忆的。”同时,他认为学习历史也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为此,中文保存本书库成为了他读研期间的第二个家。
“比考研更难的其实是读研。”研究生入学的第一个月,陈宇思就深刻体会到了硕士生涯的不易。考研复习只是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入学前想象的不同,研究生的课程不只是阅读书籍这么简单。十几本厚重的专业课书籍,想要在课程规定的一周内精读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这让陈宇思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读研和考研一样是个自虐的过程,撑得住就是胜利。”考研期间的养成的耐力与习惯,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让陈宇思在不断磨炼中适应。最后,令导师再次拍手叫好的是,他成为全院为数不多的首先拿出硕士毕业论文初稿的人,这也给他后面攻读博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陈宇思这里,历史不是记忆性的学科,历史也不仅是陈年旧事。它的有趣性并不比小说差,他总能在历史中找到那个最惬意的自己。“历史是意识形态无声的较量的战场,我享受还原史料带给我的跌宕起伏的快感,那种感觉不比看小说差。同时,通过历史去看到那个时代、看到那个时代所处的人,我深刻地体会到时光的变迁,我们学习历史的人,对于时空有一种敏感的直觉。这种时空感贯通了过去、当下和未来。”当我们谈及如何看待历史,他兴致勃勃地说着。他的眼里,始终对历史研究充满向往与热爱的。
直至现在,陈宇思也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民间文献研究的科研平台建设,从事地方史方面研究,这是他愿意为之发光、发热的地方。他担任2020年《梧州地区民间存世碑铭搜集、整理与研究》和2021年《区域史视野下的广西水运史料整理与开发研究》两项重要课题的负责人,他也负责编写年度总结,报送关于民间文献的网上材料和纸质材料,为博物馆进购相关老文书和老物件提出专业性的建议,鉴别其学术价值。工作之后的陈宇思仍保持着读书时期的刻苦。校园记者是在图书馆六楼工具书库里找到陈宇思的,他彼时正在翻阅资料写论文。“多写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前的我也坚持投稿,虽然常常是石沉大海,但是写多了也就没关系了。”他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能有进步。现在是意识形态较量的无声战场,要学好国家的历史,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说的,也是现在想对学生说的。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千万丈大厦总有奠基石,最初的热爱无可替代。
[文:大学生通讯社 彭佳怡 何坤芳]
陈宇思毕业照
陈宇思(左二)于六堡镇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