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大学毕业,他拿着30页的求职简历,其中16页是发表在各大媒体、网站的新闻作品,18项实践活动,4项实习经验。所有的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多的是不为人知的努力。他是杨健松,文法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学生、梧州学院网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学院网”)的第一任社长、现于中建三局华南公司就职。
积累与迷茫
杨健松说:“我的大学生活是青春、热情、充实、快乐的。”
2012年学院网招新,杨健松进入学院网,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里,他从零基础写稿开始,学习写稿如何定题、定结构、理思路等。2013年,他担任学院网的首任社长,组织校园采访专题策划、管理团队、报道校园会议等。他通过日常学习和参与报道学校重大活动中,写作、摄影、为人处世、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大四的时候,他也跟许多大学生一样经历了就业迷茫期。他先后参加了两次实习: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梧州市本地的中恒集团,从事人力资源方面工作,3个月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所学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偏差;第二次实习工作,他考到了离家近的桂林银行从事银行柜员工作,度过了一段朝九晚五的工作时光。
两次的实习经历让杨健松感到迷茫,从事的职业与自身专业相差太大。面对眼前的难题,他跟老师不断沟通,听取老师给出的建议后,才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2015年毕业时,他从事梧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人大新闻宣传、配合科室主任撰写一些大会材料。在不断与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中,杨健松逐渐适应了学生到工作者身份的转变。
机遇与挑战
年轻更适合拼搏,毕业后的杨健松并没有选择安逸。2017年3月,他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来到中建三局华南公司的前身——南方公司,成为基础设施分公司机关的一个职员,寻求更多发展的机会。杨健松对待工作认真积极,满腔热血,主动申请深入工地一线锻炼和学习,随后被安排参与深圳龙岗区五和大道建设的工程项目。据了解,该工程为配合深圳地铁10号线的开通运营等情况必须在2020年10月底完工,从3年的工程量缩短到5个月,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大家都觉得太难了,在整个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难题让我们数度觉得不可能完成。”杨健松说道。
实践于行,首在立心。杨健松和他的团队坚定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企业精神”,开始顶着压力迎难而上,相互配合,进行实地考察。期间他们面对着“点多、线长、面广、工期紧”技术关卡、疫情下人员安全复工、工程施工影响附近居民作息等难题,开展线上会议进行讨论,想办法解决困难。
按照上级指示实行“兵团作战”抢工期的方式,在抢工高峰期,管理人员150余名、2000余名工人24小时要轮班施工,这无疑加大了杨健松在行政后勤的工作量。他需要处理好所有人的吃住问题,保证工作人员后方安稳以备参与项目建设,同时由于工程占线长,沿线需对接6个社区和2000多户商铺等大量的协调工作都需要他不断去沟通协调,“当时真的是挺苦的,期间没休假没周末,经常晚上11点左右下班,熬夜也成为习惯。”他回忆说。
终于,在同年10月26日,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连续3个月荣登全局产值TOP5,1次全局TOP1,1次全局TOP2,全周期平均月产值破亿,连续四个月产值位列全司第一,且项目顺利通过了深圳市精品示范路考评,取得业主方表扬信2封,所在团队同时荣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程劳动与技能竞赛”劳动竞赛服务职工优秀团队。“我很自豪,看着这条道路从之前泥泞小路到现在的康庄大道,感觉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杨健松感慨道。
坚持与初心
“我现在偶尔也会回学校看看,发现学校也在变化,变得越来越好。”杨健松说。在学校,他最怀念的还是在学院网作为校园记者的时候,跟同学一起采访、写稿、聚会聊天。
杨健松从进入学院网学习技能到经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的秘诀是“学会选择是前提,要选择合适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他把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学院网收获到的锻炼与宝贵经验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懂业务,高执行”。
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从梧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到中建三局,杨健松一直怀踹着年轻就应该多历练,不怕尝试,敢于追求梦想的想法,不断前行着。
前途光明,也需漫长探索。对于未来他提到,“趁着这次项目收尾阶段,我想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身上,不断的充实自己,因为未来是可以无限想象的。”
[文:大学生通讯社 蒋芳玲 何坤芳/编辑:于倩/图:受访者提供]
杨健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