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教育教学:创新育人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固本强基,转型发展,培育特色专业加快学校整体转型;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重视教师培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学校升格为大学做好基础性准备。
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3年7月,我校召开了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动员大会 ,吹响迎评集结号,对迎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部署,全校师生积极迎接本科教学评估。
准确理解评估指标,科学分解目标任务,动员广大师生员工,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迎评工作,使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全面提升我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12月,教育部专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后按照评估专家意见全面整改,继续大力提升内涵、优化结构、培育特色,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大学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3月,制定了《梧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方案》,积极开展评估整改工作;2015年7月教育部专家莅临我校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访检查,学校整改工作得到专家的肯定。
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教学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办学向现代大学办学模式转变。
理清本科教学整改思路,学校以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启了学校转型发展新征程,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快速增长;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强化了教学进度检查、定期教学检查、日常教学巡查、师生信息反馈、教学情况总结、教学评估等制度;规范教学运行管理,对教师备课、授课、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的工作标准作了重新规定;学科专业布局得到合理改善,并启动专业评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监控、评价体系; 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改革”和“创新”被多次提及。学校围绕应用型大学建设,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双转”(专科办学层次向本科办学层次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工作,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政校企合作,加快学校整体转型。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推进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
学校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按照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原则,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五年来共增设物联网工程、自动化、学前教育、哲学、金融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财务管理、商务英语、新闻学、市场营销、控制工程、茶学、汉语国际教育14个专业,高职高专新增林产化工技术、工业设计共2个专业,现共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哲学、农学十大学科门类。 7个本科专业成为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为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坚持“紧贴行业、校地协同”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培养“一区一带”所需人才为目标,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专业集群的集中制度,把现有的43个专业规划建设成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群,计算机学科专业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科专业群、化工与制药学科专业群、现代商贸学科专业群、设计学科专业群、企业管理学科专业群、文化传播学科专业群和教育学类9个学科专业群。形成协调发展、互相支撑、交叉渗透,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实施政校企合作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为更好地加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搭建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探索开放式办学新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5年学校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梧州市教育局、梧州市科技局等10个政府部门代表,以及88个联盟理事企业建立“政校企”合作联盟。创建了高等教育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多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我校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平台,共同服务地方经济的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向应用型办学的整体转型。
此外,学校建设联盟网站,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学校科研、应用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联盟网站密切合作机制。密切联系生产实践提出研究问题,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的问题,产出更多的应用成果、理论成果、决策咨询成果,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最大力度地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完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我校探索和逐步形成了“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法学“基层法务助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称“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电商实战”人才培养模式、“校中厂”、“厂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利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学习、实践、创新和创业”“四位一体”基础上锻造学生的应用创新综合能力。
为培育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对上课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大力倡导对话式、启发式和案例教学。思政课改革,注重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由理论讲授、自学指导、小组讨论3环节组成,理论讲授以专题形式精讲教材章节的热点难点,开展扩展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方法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由灌输型教学变为启迪探索型教学;英语课改革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培养,形成了英语公共必修课+英语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让英语教学向实用型转变;公共体育课改革形成以太极拳为公共体育必修课和其他技能课程为选修课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一项终身兴趣爱好,收获健康快乐。
此外,学校稳步推进应用型教材建设工作,按照应用性、特色性、普遍性的教材建设原则立项了6本教材进行建设,目前进展顺利,2门进入编辑部校对,其他4门均完成了90%左右的编写工作。
教学质量提升
2012-2017年,是我校转型发展攻坚克难的五年,也是我校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高的五年。为有效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于2013年1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成立至今,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秉持“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理念,与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硬件”“软件”一起,增加教师教学培训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校内培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服务我校师资队伍转型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技能。
2014年至今,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总投入达729万元用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各项建设。 其中用房面积增加612平方米,在原来已有的教师基本能力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完善教学能力实训平台,其中包括增加“云”录播室、观摩室、教师咨询室、远程教学观摩实验室、普通话及语音实验室等。同时建立了集知识、培训、咨询、评估、资源下载、交流、反馈等多种功能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网站,汇聚、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云录播”教学资源网,提供在线教学资源网服务,每年给在校教师提供60门在线学习课程。
实施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对全校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已组织、开展8期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参培教师107人;先后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徐莉、陈菊和张薇等多位教授到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指导教师开展说课活动,参培教师1500多人;与创新创业学院联合举办了首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为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培养了60名创业导师;举办了2017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对分课堂PAD Class -中国高校原创的课堂教学新方法”“运用‘成果为本’达成高层次的学习成果教学工作坊”等内容的系列培训,180多位教师参加了培训。
管控体系创新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构建“校级─院级─教研室─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交叉式教学督导管理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成立了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学校教学督导员由2013年的4人增加到18人;完善了学生教学信息员月汇报工作制度,建立了学生信息员网络及时反馈信息平台;开展实验室、思政课程、体育课程及教案等等多项专项检查。
全面启动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与评价,配合教务处做好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每年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年度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开展教师定岗定责,特别是加强对参与评奖评优、拟晋职的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考核。
组织评教:建立和完善学生评教管理办法和教学督导制度,组织学生网上评教,三年来被评教师3000多人次;多次开展教学方案、实验教学、试卷入库、毕业设计(论文)等专项检查,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共出版9期教学督导简报。
学生学习评价:每学年聘任300多名学生为教学信息员,开展教学信息收集、教学质量评议和学风建设等各项活动;开展学生学习评价,并组织多次教学信息员培训工作。
2014年以来,在确保教学管理质量和教学监控有序运行的前提下,对涉及本部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废除和修订,出台并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一套规范、完善、适合学校教师发展、保障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
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取得新成效
这五年,我校组织教学咨询帮扶、指导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完善教师教学咨询服务体系,设立教学咨询室,开展教师教学个性化需求服务,2014-2016年,通过网络指导、课堂观摩、录像分析、督导交流、以赛代练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600多人次;搭建教学沙龙平台,开展教师教学研讨与咨询服务,共计已组织6场。
2014年,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2014年广西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项目,获得资助经费50万元。我校教师38人被列入“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培养对象。
2014年至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工会等联合举办了校级说课比赛、微课比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软件大赛等,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技能训练、交流的平台。通过比赛,选拔出多位青年教师参加第一至第四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组织教师参加第一、第二届全区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学校获得第二届赛事优秀组织奖。在第十四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上,我校教师参赛获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3年以来,我校积极培育教学成果,以成果引领、项目研究、课程建设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在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得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建设有8项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1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获得83项区级教改项目等。
创新创业教育新突破
近5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保障体系,以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为抓手,确立了“强基础、搭平台、重实践、树品牌”的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强基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2016年学校成立了分管校长领导下的多部门协同教育的双创教育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全校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事务。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6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工科类学生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面向外语经贸类专业学生增设了《大学生创业财务基础知识》等3门专业必修课,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了《企业认知实习》《创业模拟训练》2门专业必修课,制药工程专业也增设了《医药市场营销》等专业必修课,面向师范类学生开设了《教育培训创业基础课》等课程。全校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直接相关课程17门。
此外,学校还鼓励和带动教职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开展活动的技术指导。
制定了《梧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百导计划》,每年为教师购买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在线学习课程6门。出台了《梧州学院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和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管理办法》,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78位教师拿到了创业导师证书,围绕创新创业已获得区级教改项目16项,发表教改论文25篇。相关成果分别荣获2012年、2017年自治区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搭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工作载体
2015年1月,学校成立了“政校企”联盟,与政府、企业深化合作内涵,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校地共生,实现合作共赢。至今,已发展联盟单位100多家。2015年12月,我校与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创办梧州学院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共同组建创业学院师资队伍,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学校还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建设了“政校企融合区”,在教学促进、就业指导、人才招聘、企业文化宣讲、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等方面与企事业单位展开广泛而具体的合作。
我校现已建设“众创空间”,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现“众创空间”已有基地4个,创新创业学院4个,已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00多个,直接参与的学生人数达21000多人次,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540多个,有210个已获得营业执照。其中,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成立至今已为20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可向校内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达600多个,为推动广西和梧州市微型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012年,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首批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4年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我校众创空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同年被自治区科技厅列入首批区级众创空间备案名单;2017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文化产业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扶植名单;2017年以“众创空间”为依托的教学成果荣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
在“众创空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校正在与梧州市发改委合作共建“梧州市双创空间城”,该项目已列入梧州市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占地360多亩。
重实践,保障创新创业进行
目前,我校编制了《梧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等规定,对大学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每个环节都做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到校外创业,并为其保留学籍6至8年,将创业成果换算为创业学分;规定二、三年级大学生要在导师要求下完成一项社会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等任务,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内的单项创新或创造能力,同时获得设计性学分;大学三年级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申报校级开放实验室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区级以上大创项目,并配资助,在导师辅导下完成较高水平的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获得创新性学分;全校开放实验室,设置创新性实验项目,每个项目学校资助金额最低3000元。
此外,学校做好项目立项和中期检查,邀请行业精英指导。区级以上大创项目和校级开放实验室创新性实验项目遴选工作邀请政校企联盟单位的行业精英参加,通过校外专家的评选公平地选出好的创意或具备一定基础的项目进行立项。项目中期检查以全校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的形式开展。项目结题标准重视过程能力评估,各二级学院根据本学院专业特点编制适于学生所学专业的创新创业结题标准。同时梳理全部创新创业情况,逐步积累经验,凝练属于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学校每年均举办大学生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创业街、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宣讲会、创业发展论坛、创业年度峰会、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沙龙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树品牌,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2016年,学校举办了“首届创业青年‘不忘初心 不惧未来’2016跨界年度峰会”,通过峰会的方式,邀请梧州市相关行政机关领导、知名企业参会,向社会输出“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创新创业团队的品牌效应,主动走出校园,向社会推荐自己;邀请成功孵化的企业代表回校参会,分享成功案例,树立创新创业典型,打造创新创业青年领袖,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在校青年创新创业;打造梧州学院创新创业青年俱乐部,为今后的跨界、跨地域经营构建交流平台。
学校还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创业大赛等活动,2012年以来,我校在第五至第七届“创青春”全国和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银奖1个、铜奖1个,广西银奖6个,铜奖40个;在第六至第八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比赛中,荣获金奖1个,银奖8个、铜奖30个。
此外,我校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竞争意识,积极举办、参加创新创业竞赛。2016年我校举办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2016“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共110项,有63项获得滚动资金资助。2017年,我校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166项。2016年,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区级决赛摘获1金4银8铜的好成绩。学校积极做好创新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以“微企,成长的平台”为主题,鼓励和扶持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创业实践中融入责任、诚信、感恩等教育,培养企业家精神,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成才。2013年,梧州学院资助育人项目《微企,成长的平台》被评为“首届广西高等学校资助育人品牌项目”,为全区十大资助育人品牌项目之一。
2016年,我校在参加全区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和竞赛,开展我校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推介,展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共有6个项目获选参加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
五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懈努力。
【梧州学院报记者:李宪姣】
梧州学院“政校企” 合作联盟成立大会现场 郑文锋/摄
搭建六个创新创业平台
|